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五个层面

来源:新课程导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黄丽芳 (佛山市南庄三中) 摘要: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缺少美,真正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笔者从巧结包袱、创置情境、以情动人、加工意象和学会发现等五个层面,阐述了如何在语文

黄丽芳 (佛山市南庄三中)

摘要: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缺少美,真正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笔者从巧结包袱、创置情境、以情动人、加工意象和学会发现等五个层面,阐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指出了语文教育是对学生的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

关健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层面

中国分类号 G799

审美教育可以移情,可以启真,可以扬善,它具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使人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增长智慧才能,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健康,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审美教育,并摸出一点“路子”,现写成此文,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具体做法可以归纳为五个层面:

1 巧结包袱 国人为什么喜欢听相声?原因不少,但有一点很重要,这就是相声大师善于结包袱,即先给观众一个疑团或一个意外,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悬念。结一个包袱,设一些悬念,会使观众或听众产生一种关心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就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戏曲电影时的心理活动。作家、导演在处理矛盾冲突时,常常使用各种方法引起读者或观众的紧张心情,以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毛宗岗在《三国演义》回评中说:“读书之乐,不大惊则不大喜,不大疑则不大快,不大急则不大慰。①”语文教学是艺术,教师也是艺术家,同样可以在教学中结包袱,设悬念,使学生在心理上引起大惊、大疑、大急,然后获得大喜、大快、大慰的美感享受。因而,一课的开头,不论是哪种文体,教师都要精心设计,结好包袱,让它象磁石一样吸收学生,使得学生集中注意力,这样渴求了解事物真相或结局的心理便油然而生了。 结包袱主要有两种方法:

1.1 设问 进行审美教育,必须让学生精力集中,全心全意才行,因而每课的开头,都很讲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问题,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状态。如讲授《语言的演变》,我这样开头:“同学们,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好讲古音。一次,他去叫朋友:‘老兄,汀芒佬!’那位老兄一听是熟人的口音,就连忙开门,问:‘你刚才说什么?’‘汀芒佬!’那人重复了一次。那位老兄还是不懂,再问:‘什么叫汀芒佬?’‘哎呀,老兄,这是古音,你怎么忘了!’那位老兄一想,才知道对方讲的意思。心想:好,你那么喜欢讲古音,我非戏弄你一次不可。一天,他们两个骑马去赶集,那位老兄笑道:‘喂,你怎么骑你的老母?’那人一听大怒:‘你怎么辱人母亲!’那位老兄微微一笑:‘你不是好讲古音吗?我讲的就是古音呀!’那人一听脸红红的,一言不发。请问,哪位同学知道‘汀芒佬’、‘老母’是什么意思?没有人回答,我就说:‘汀芒佬’是‘天明了’的古音,‘老母’是‘老马’的古音。”大家于是哄笑起来,这样,在欢笑声中。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

1.2 设难 有些课仅仅设问,易流于形式,不是过浅,就是过难,所以,我常常经常设计适度的难题,难难学生,以激起他们探求真善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真学习课文,知难而进。如讲授《药》,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老的名称叫什么?(同学们纷纷回答叫九州、神州、赤县、中土、华夏等),对!华夏本来是一家,现在却分成两家,而且华家要吃夏家的血,这说明了什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封建社会,人民群众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么,无数革命先烈要寻求的解救国难的药方在哪里呢?”这样把包袱结好,甩给学生们,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了。

2 设置情景 语文审美教育与情景和心境有关,因此,要进行教学,就必然要创设一定审美情景,让受教育者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审美情景之中,在学语文的特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在接受审美教育了。 我在这方面的做法主要有两个:

2.1 精选审美切入点 审美教育不同于科学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教育,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的特点,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美育读本,但是如果课文中的人、事、物,不能在学生脑中“活”起来,那就谈不上审美教育了,所以一定要精心选择好审美的切入点,才能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审美教育的目的。如讲授《荷花淀》,我把比喻作为一个审美切入点,并采用引例对比的方法解读作品精妙之处。此文中写荷花,把荷叶比作了“铜墙铁壁”,荷箭被喻为“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而已学过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写过荷花,荷叶被喻为子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如“刚出浴的美人”。两者同是荷花,都用比喻,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形象和意境呢?引导学生咀嚼品味其中之奥妙--孙犁生活在抗战时期,描写的是血与火的战场上的几个年轻的女性采到荷花时的感受。白洋淀是保护人民的屏障,打击敌人的堡垒。在惊心动魄的情势下,她们对大而密的荷叶舍展开来的形象和高而直的荷箭有力挺起的形象感触最深,于是选用“铜墙铁壁”和“哨兵”这些牢不可破和勇健机敏的事物设喻。既生动地描绘了荷花荷叶,又真实地表达了她们的感受,寄托着鲜明的爱憎感情。所以孙犁笔下的荷花充满阳刚之美。

文章来源:《新课程导学》 网址: http://www.xkcdxzzs.cn/zonghexinwen/2020/1002/454.html

上一篇: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9年微格教学论坛在我市举行
下一篇:适合蒙古国教育体制的汉语语音教学总体设计

新课程导学投稿 | 新课程导学编辑部| 新课程导学版面费 | 新课程导学论文发表 | 新课程导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课程导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