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从理论物理到在线教育 万门教育创始人童哲的青

来源:新课程导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如果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向你发来博士OFFER,普通人会选择继续攻读,还是毅然决然放弃?大多数人可能都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但是万门教育CEO童哲却选择放弃这条路,毅然决然

如果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向你发来博士OFFER,普通人会选择继续攻读,还是毅然决然放弃?大多数人可能都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但是万门教育CEO童哲却选择放弃这条路,毅然决然的回国加入到创业大军中。

本期《青年创业家》带大家走进这位出生于1987年,25岁创办万门教育的童哲,走进致力于将知识传播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的这位“降低中国教育门槛”的创业家。

童哲为北青科创记者展示在线课程

“这是我们用来录制课程节目的节目间、这个是老师录制课件的隔音间。”,刚一见到童哲,他便迫不及待的带我们一行人参观他位于北京海淀的总公司的教学直播间并挨个直播间的详细介绍。

和员工打成一片、丝毫没有老板架子、说话轻声细语,可能是员工对童哲最深的印象,在接受北青科创采访时,童哲一直目光坚定的向记者讲述他和他一手创办的万门大学,“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如果再让我重新做一次选择的话,我可能已经放弃好几次了,现在回头看,万门能活下来是一个奇迹”,童哲说到。

从理论物理到在线教育的转变

和很多人一样,万门大学校长童哲小时候的梦想是做科学家;但和大部分人不一样的是,20岁之后,他依然觉得自己可以碾压爱因斯坦。

童哲接受北青科创专访

童哲初中时物理竞赛全厦门市第一,高中获得奥赛全国银牌,随后被保送进北大,大三考上了全球只招10个国际学生、诺贝尔奖得主辈出的巴黎高师。

在他抵达法兰西的那一刻,他让在坚信,自己未来会成为又一位中国籍的诺贝尔获奖者。不过打击来的很快,“我发现我并不是班级里最优秀的那一拨人,班主任告诉我全世界只需要10个理论物理学家就够了,其他人就去做实验物理、做观测、做工程、建模型,而这不是我想要的。我们全班30多个人,竞争异常惨烈。我发现自己没有办法成为真正的理论物理学家。”

“因此我决定寻找一个可以像科学家一样,可以影响很大、很深远、帮助很多人的工作。”,找到自己内心的答案之后,童哲瞒着家人回国创立了致力于“降低中国教育门槛”的万门大学,并且免费发布大学、高中课程,希望成为中国的可汗学院。

万门是ONEMAN的谐音,童哲对北青科创介绍,“ONEMAN代表一个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广泛学习和创造,为自己打开千万个门、千万条路。”童哲也将“降低中国教育门槛”这句话写在了自己微信的文字介绍中。

童哲的第一堂课《阿哲的理论物理小课》在巴黎高师的宿舍里完成,并且上传到互联网发布,让他没想到是,节目很快就突破上万的点击,受到了上万名用户的肯定。

这让童哲有了很大信心,也更加深了童哲回国做教育的决心,于是他先选择了一家国内优秀的培训机构教授高中物理竞赛课程。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只有4个人,我深知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当时我真的没有想那么多,我并不知道如何运作一个公司、带领一支团队,全部都是从头开始摸索”,“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活下去,2014年到2015年底公司完全没有任何收入,所有课程都是完全免费”,童哲说到。

万门教育

刚创办万门的童哲内心想法非常简单,“建立APP客户端,通过课程让用户达到百万级,之后通过流量广告收入反哺整个团队的投入和支出。”但是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困难,创建伊始的万门并没有达到百万数量级别的用户数。

也就是在这时,人人网抛来了1000万的天使轮投资,让公司项目正常运转下来,可以投入更多人力去做更多课程的研发。

“不过两年之后,这笔钱用完了,我们不得不去找新的投资,当时正好赶上2015年的股灾,整个市场都不乐观,形成了分水岭,很多投资人见到我们就问模式、利润。”,“能活下来是一个生与死的问题”童哲说。

现在,童哲在保证万门课程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扩充专业课程,研发精品课程。目前万门大学累计已制作了1500多门课程,并且每年新增300门课程,教师数量800多位,课程总时长超过15000小时,得到1300万注册用户的认可。

“我们希望每门课程的价格都可以做到线下补习班的十分之一,但是质量不做妥协;我们要做在线教育的小米、在线教育的优衣库。”

文章来源:《新课程导学》 网址: http://www.xkcdxzzs.cn/zonghexinwen/2021/0424/1143.html

上一篇:【我为群众办实事】法治教育进校园 以法为名护
下一篇:火炬区:生长发育知识进校园,守护儿童健康

新课程导学投稿 | 新课程导学编辑部| 新课程导学版面费 | 新课程导学论文发表 | 新课程导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课程导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